护腿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护腿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1-01-21 17:42:40 阅读: 来源:护腿厂家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速度

作为上海营造“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里程碑,明年1月1日起,《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这是继出台《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后,上海又一部推进和保障经济转型的地方性法规 。业内专家表示,《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上海从制度上推动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实现城市转型升级,提高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形成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整体合力  重要项目纷纷“破题”  国际贸易中心是上海“两个中心”之外最着力、最费心的建设目标,特别是2009年之后,上海明确提出要明晰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步伐。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新生告诉记者,今年初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复杂外部经济环境,上海努力提高全市商贸发展水平,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统计显示,今年1-9月,上海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12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5.81亿美元,同比增长61%。  除了贸易总量的提升,在制度、投资平台、功能性项目的建设上,上海更是大踏步的前进。一方面,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并制订《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及分工(2011-2012年)》。另一方面,商务部与上海市以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为核心已经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已经明确了23项部市合作重点,着重突破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当中的体制机制瓶颈。目前各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目前,上海已有数个贸易和投资公共平台启动建设。比如,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立了汽车、钟表、医药分销、酒类、机电等十个专业化进口贸易平台;中国(上海)网上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通;上海海外营销促进中心挂牌运作,推动贸易产业链向海外延伸;上海国际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上海国际贸易技术标准服务中心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已正式启动;“上海国际贸易常年展示交易中心”、日本商品中心和丹麦商品中心等数个国别商品中心已经成立或正在推进之中。  与此同时,一些重大功能性项目也纷纷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12月26日,商务部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国家会展项目“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启动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于今年7月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新增净展览面积50万平方米,将为缓解上海会展业发展瓶颈、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发挥重要作用。而由商务部、科技部 、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组建的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也在去年年底正式挂牌,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同时,外高桥保税区被授予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升级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崇明成为全国首批“国家船舶出口基地”。  而在金融领域,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也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给予了充分支持;首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稳步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其次,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取得实质性进展,商务部在上海批准了第一家以跨境人民币出资设立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另外,上海还推进外高桥保税区贸易便利化创新试点,实施进口机电产品审批专线。  最令外国企业关注的总部经济营运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已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93家、投资性公司259家和研发中心349家。在综合保税区内再投资设立飞机(船舶)项目子公司、外资保安服务公司、船舶油污清除公司、独资邮轮船务公司、合资养老服务公司等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在这些由政府推动的各种软、硬件建设中,11月21日面世的《上海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被视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上海市商务委巡视员菅和平表示,整个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从大的方面来说,硬件设施的代表是国家会展项目、技术进出口交易中心等,而软环境建设则是以上海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为代表,这也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特色之一。“从地方立法的角度来保证上海有一个更好的国内外贸易投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据悉,作为一部促进性法规,《上海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经过3年的立法调研,有关委员会提前介入,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几易其稿。“从最开始的研究,到现在形成具体的文本。3年间,经过反复的研究、讨论和修改。该条例的出台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特别环境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菅和平指出。  《条例》共分七章三十八条,对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目标和推进机制、市场体系建设、吸引贸易主体集聚、商业网点等区域布局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和贸易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及公平贸易、诚信建设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基本涵盖了促进贸易发展的基本元素和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环境。其中,“离境退税”、“自由贸易园区”、“会展服务业”、“贸易秩序”等成为关键词。  “自由贸易园区”:为企业提供便利的贸易环境  如果说“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店”的构想是为了将本地乃至国内的消费力留在上海,那么成立“自由贸易园区”则是为更多贸易型企业提供便捷、流畅的运营环境。  《条例》第十八条表明,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贸易与金融、航运、物流、制造、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外高桥保税区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拓展离岸贸易等新型贸易服务。同时,本市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机构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支持开展国际大宗商品 、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和进口消费品的保税展示等业务。  事实上,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建设与国际惯例更加接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自由贸易园区,是许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探索的方向。  去年11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11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上,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曾表示,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正在深入思考和规划特殊监管区未来创新发展的课题。  据介绍,自199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来,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模式,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六大类。  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指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如总体发展不平衡,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等,尤其是近年来因国际市场萎缩而表现得更加突出。另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偏多,政策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11月2日,一份题为《关于促进特殊监管区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国务院文件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文件明确,上述6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逐步整合为“综合保税区”;不符合要求的特殊监管区,将由海关总署报请国务院予以撤销。上述文件还要求,特殊监管区域实行总量控制,适度控制增量,整合优化存量。  《条例》同时表示,上海要完善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贸易便利化的效率指标体系,规范贸易便利化工作流程。  “会展业”:迎来发展契机  制度建设以外,市场建设也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重点,在这方面,上海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壮大本市的会展服务业,而这在《条例》中也得到了体现。  《条例》第二十五条指出,本市鼓励会展业发展,吸引国际会展资源,促进上海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上海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制定会展业相关标准,建立以会展企业诚信度为基础的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会展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制度。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本市会展场馆的布局和建设,建设国家级国际会展场馆,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市商务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定对会展场馆的运行状况开展分析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会展场馆布局和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的依据。  “从现代经济发展来看,会展是一个集农业、工贸业等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它的投入产出比,现在行业内的说法是1∶9。”张新生表示,近些年,上海的会展业发展非常快,年平均保持了10%—15%的增长率。“2010年的世博会不仅显现了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以去年为例,上海一共举办了各类展会674个,比2010年增长了32个,总的展出面积达到了9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5%。展会的数量和展出面积都保持国内首位。”  但是,上海会展业的“短板”场馆面积不够的问题尚未改善。“目前可用场馆加起来,如世博会、上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大概是36.8万平方米,36.8万平方米做953万平方米的展会,上海实际的办展能力还远远没有得到释放。”张新生预计,到2015年,上海会展业展出面积将超过1500万平方米,如果能够突破缺少大型场馆这个瓶颈,有利于上海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发挥上海对长三角和全国经贸发展的辐射和服务作用。  贸易中心地位独特  《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是继出台《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后,上海又一部推进和保障经济转型的地方性法规。这从某种角度,也表明了贸易中心在上海市政府心中的独特地位。  实际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2009年3月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之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提法也被广泛讨论,甚至有专家认为,横向比较伦敦、新加坡等城市,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同样拥有丰富的内河航运、海运、陆路运输、航空运输等方面的资源,在发展金融中心的同时,也适合建立国际贸易中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对上海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作了战略构想,他说,如果政策对头,不出什么大问题,至多30年可以把上海建成商业、金融、贸易、高科技、信息的综合性国际中心。以此,揭开了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序幕。”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沙海林表示,2001年,国务院正式确立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的战略定位,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敢说是只有城没有市,城市一定有贸易,有商业,有交易。上海的发展是贸易成市。现在世界上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等,无一例外不是因商兴市、以贸兴市的。”沙海林表示,从上海历史来看,上海自开埠以来,依托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扮演着大码头的角色,逐步发展成为万商云集的国际国内贸易中心城市。  据史料记载,1873年上海开埠仅30年,进出口货值、征收关税总额和进出境船舶数均占到全国首位,进出口值占全国的59.8%。在沙海林看来,国际贸易中心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基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服务经济的重要抓手。正是基于历史基础和现实考虑,并在充分调研之后,2008年底,上海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期,上海市委、市政府将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11年5月和9月,上海市政府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沪府发〔2011〕20号)和《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 ”规划》(沪府发〔2011〕61号),并就此两次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两个提高、两个加快”,提出以建设五大市场体系(即货物贸易市场体系、消费市场体系、服务贸易市场体系、电子商务市场体系、专业服务业市场体系),和推进服务全国的十大贸易和投资促进平台为重要抓手。同时,围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海商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上海电子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市级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先后编制发布,形成规划系列。  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迟迟不决”,对上海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统计显示,今年1—9月份,上海出口154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0.1%;进口17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3%。“我们对上海外贸进出口形势作了详细分析后认为,这既在情理之中,但同时也是受国际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张新生指出,首先,上海这些年来加大服务贸易发展,整个经济向服务贸易为主转型,这些年来,每年都会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这个力度非常大,持续了5、6年,确实这也是影响的一个方面。第二,上海的劳动力成本和各种运营成本,这些年上升比较快。原来支撑上海出口的、占主要份额的机电产品出口是来料加工,这一块从2009年开始陆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上海机电产品的出口影响非常大。  “出现这种情况,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种机遇,我觉得也并非是坏事。”张新生认为,上海如果能够运用好自身的金融、贸易、航运等各方面的人才,以及国内外流通的便捷性,就可能体现出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的领先优势。另外,对上海的战略新兴产业 、出口企业自有品牌的创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带来新的要求。这两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提升。“如果上海能在这些方面有大的突破,对进出口持续稳定的增长还是有好处的。所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对下一步的发展,张新生表示,一是加大自有品牌自有技术产品的出口,很多企业已经在加大这方面的努力。尽管规模还不大,但出口增幅都非常稳定。今年上海自创品牌,包括自主技术的出口,基本上都在20%以上,这是非常可喜的。二是上海要加大装备制造业成套设备的出口。这和我们国际承包合同相关,如果海外承接的工程项目比较多,上海的成套设备出口就会比较多。比如,去年大电器在印度承包了68亿美元的变电工程,带动了很大一批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这是上海的优势。三是加大海外营销的推介力度,走出去,主动接单,比坐在家里面等单子要好得多。所以,下一步将加大海外营销的推介力度。四是加大服务贸易的出口,上海服务贸易占全国的近1/3,这一块加大,对上海的进出口也是很有好处的。五是加大出口产品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出口产品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

北京治疗鱼鳞病好的医院

西宁哪家医院治疗毛囊炎好

丰胸的方法有哪些